体育热点

  • Home
  • 汪顺:在岸上我不自在,人生就是博-尊龙凯时

汪顺:在岸上我不自在,人生就是博-尊龙凯时

在汪顺的脸上,总是挂着笑意。他提前准备好了采访提纲中的问题,与新世相合作多年,几乎从不拒绝同事们的需求,更少提什么要求。只有一次拍摄前,他建议我们把泳池的水温调高,原来前一天他有其他拍摄,水温有点低,但并没有要求中止。汪顺的故事,往往集中在他的夺冠之路。16岁的叶诗文在伦敦举起金牌,以巅峰姿态开启了她的游泳生涯。相比之下,18岁的汪顺仅仅“游了个泳”便结束了伦敦之行。

汪顺:在岸上我不自在,人生就是博-尊龙凯时

作为竞速运动员,他对时间极为敏感。在东京奥运会上,他以1分55秒00的成绩夺冠。这个成绩和他的年龄形成鲜明对比,大多数游泳运动员在16至24岁间出成绩,而汪顺当时27岁。汪顺在朋友圈的签名是:“循此苦旅,以达天际。”他将金牌放在枕下,认为这样可以做个美梦,然而同时也害怕这只是梦境。有时候,他会回想起在巴黎奥运会上看到的一位羽毛球运动员,后者为了确认自己没有做梦,还让队友掐了一下自己。

“美梦成真”似乎是一个美好的结局,无法被准确翻译。更吸引人的是故事之后的发展。泳池毕竟有尽头,时间却没有。一个运动员刚上场时,面临着泳道旁强大的对手,而十年后,真正的对手则转变为时间。从十年前的菲尔普斯与萩野公介,到如今的马尔尚与斯科特,汪顺泳道里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。他的身体也在变化,仅仅通过努力并不能保证成绩的持续,必须现在面对这一现实。

新的关键词浮现出故事的表层。在巴黎奥运会后接受采访时,汪顺很开心地表示:“今天我在技术上有了一些修改,我能感觉到水,这让我非常开心,也很享受。”在水中,他可以看到旁人无法发现的色彩;游得缓慢时,耳边会响起熟悉的旋律。他还会把队内的趣事编成故事给自己讲。在水下的世界里,宁静而美好,他不是被动地逃避,而是主动地跳入水中。

五岁时,汪顺跟随父亲跃入水中,水花四溅,笑声四起。他不会游泳,却奇妙地不感到恐惧,那是他学游泳的前一年。这段回忆深深吸引了我,因此我们将常规采访转变为独特的策划。31岁的汪顺,回顾过往,无数瞬间的疑问困扰着他。余华曾分享过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:他小时候看到的大海是黄色的,课本上却说蓝色。他希望向前游,直到海水变蓝。对岸的人认为蓝色是一种想象,但在水中的人看到的是一种奖励。

为什么要将汪顺的故事带给大家?我们想分享的是他策划方案中的最后一段话:影星李小龙曾说过:“清空思想,化为无形,像水一样。”生活中,我们应该灵活应对各种情况,只有这样,才能在不同的时刻展现出流动或者冲击的状态。水的特性是既柔韧又坚韧,正是这种特性使得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,能够灵活应变。

汪顺自述道:“我的名字是汪顺,但并不是一帆风顺。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只是去逛逛,预赛后就结束了。但人生不一定要一帆风顺,我认为经历挫折才能成长。像叶诗文,她年纪轻轻便夺得金牌,而我则是在27岁时,通过大量经历,终于在东京奥运会上站上最高领奖台。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,人生时常由挫折构成。”

对汪顺来说,奥运会不仅是最高舞台,更是生命中的重要时刻。从第一次参加时的无所获,到第三次站上领奖台时的泪水,那一刻,他终触碰到了自己一直以来渴望的梦想。在巴黎,他又一次拼尽全力,心态反而回到了首次参赛时的纯粹。这恰恰让他希望大家看到:中国游泳运动员在27岁,甚至30多岁的时候,依旧美丽于奥运舞台。

汪顺总结道,作为竞速运动员,时间是一切。他在训练中不断提升自己,从技术到心态,点滴进步都是一种愉悦体验。读过余华的故事后,他感慨万千,正是不停探索,才能在水中看到属于自己的蓝色大海。

游泳运动员的目标是成为水中的飞鱼,而汪顺也希望成为水的一部分。他热爱水,享受在水中度过的每一刻。即便在休假时,也会选择游泳。对他而言,水是游泳的朋友,已融入他的生活中。每一次在水中游动,他不仅是在助力中国体育的发展,也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。

最后,汪顺想告诉大家:“Bewater,myfriend”,“人生就是博-尊龙凯时”,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蓝色大海。”

发表评论

Trusted By Over 1500

我们的伙伴